眾所周知,在2016年的第四季度,阿里的大文娛業(yè)務板塊的人事變動,發(fā)展方向的變動等消息非常的多。
比如: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正式籌建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同時籌集規(guī)模約15億美元的大文娛產業(yè)基金,用于投資未來的文化娛樂生態(tài)。
比如:在烏鎮(zhèn)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替今年淘寶出現的“網紅經濟”“代言”。
網紅經濟只是粉絲經濟的一部分。
那到底什么是粉絲經濟呢?
如果說粉絲經濟助推了文化跨界的大發(fā)展,那么源自于粉絲自身的情感驅動力則成為粉絲經濟能夠持續(xù)產生內生動力的關鍵。作為一種亞文化的形態(tài),粉絲經濟源自于文化本身,依托明星,借助明星的號召力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行為,并從中產生利潤。如果少了情感驅動,那么粉絲經濟就缺少了利潤轉化的動力,缺少了利潤的驅動,就不能稱之為粉絲經濟。
首先,我們來看下阿里巴巴CEO張勇對網紅經濟的一些解讀和看法:
張勇指出,這些網紅一族不是大明星,但是他完全是基于互聯網、草根產生的一群明星,形成了一種新經濟的新物種。年輕人的族群在互聯網連接中被挖掘出來,是全球范圍內獨一無二的。
目前在淘寶平臺上,有著數百位網紅,擁有超過5000萬粉絲,他們依靠社交網絡快速引進時尚風潮,在淘寶上進行預售、定制,配上淘寶商家強大生產鏈,最終形成了一種嶄新的商業(yè)模式。2015年9月開始,淘寶已經為網紅開設IFASHION平臺。
第二部分:《李翔商業(yè)內參》的作者李翔對張勇進行了一次專訪的當中,張勇對粉絲經濟的解讀。
首先,張勇認為,消費升級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他分析了今年雙十一用戶表現出來的消費特征,比如拿服裝來講,潮牌賣得特別好,就是那些有特色的、有個性的牌子。再就是網紅的店,在開場的時候也非常好,一上來全都是粉絲經濟的效應。張勇說,這幾年雙十一,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很有意思的明星單品,比如前年是堅果賣得特別多,去年是枕頭賣得特別多,這些其實就是消費升級,就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其次,消費升級的環(huán)境下,為什么是粉絲經濟大行其道呢?
張勇說,這是因為傳統公司的品牌行銷、渠道管理和產品設計這三件事之間是割裂的,而粉絲經濟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們看傳統公司,先是找一個好牌子,給它搞一個品牌故事,也就是建立一個品牌;然后是建銷售渠道,全國各地找一幫代理商,每年喝兩次大酒,下完單就走,到時間了再來把貨提走;最后是做產品設計,一群設計師設計產品,經銷商負責來選,廠家有什么款就選什么款,然后訂貨。這樣一看,問題就出來了:傳統公司的品牌行銷、渠道管理和產品設計三件事情是割裂的。
所以,現在也有專門有針對粉絲經濟來分享的書籍啦。
再來看粉絲經濟。
現在的網紅,他自己就是品牌,而且直接面對用戶,沒有中間環(huán)節(jié)。他可以根據粉絲的需要去設計,也可以用自己的個性去影響粉絲。以前說消費者有什么需求,我去滿足他,但是粉絲經濟就可以不是這樣,它可以創(chuàng)造用戶意識不到,但是心里向往的東西,只要這種氛圍、這種個性用戶喜歡,他們就會有消費的欲望。
最后,張勇說:不做數字化轉型,就不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做生意的方式并不僅限于在網上開個網店去賣東西。
比如阿里,原來是提供了個地方,讓別人到這里來做生意,消費者也到這里來選東西,這解決了供需見面的效率問題;但發(fā)展到現在,平臺要做的還包括品牌建設、用戶運營、消費者運營、渠道管理、產品設計、供應鏈變革等等等等,所有的東西其實都是一體的,你最終要幫助商家完成真正的數字化轉型,而不僅僅是在網上幫他賣幾件貨。
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供應鏈整合。每個行業(yè)的供應鏈都不一樣,所以不存在水平整合的可能性,只能垂直整合。
對于阿里來講,其實沒有人定義過淘寶是什么,它其實是長期運營以后,在用戶心里產生的一個認知。這個東西如果要改變它,不是搞活動、搞促銷能解決的,而是一個持續(xù)投入的過程,最終從量變到質變。
張勇說,當電子商務發(fā)展到一個階段以后,你真正關心的是它是不是電子訂單,是不是電子支付,每一筆消費的數據是不是可以被積累,而交易在哪發(fā)生的并不重要。
所以,利用源自粉絲自身的情感驅動力,借助互聯網媒介,粉絲經濟已經成為當下“互聯網+”領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值得我們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關注的一個點。
粉絲經濟的代表公司如下:
粉絲經濟是一種發(fā)端于粉絲自身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以文化跨界產生的羅輯思維、papi醬、鵬飛姐和二更食堂等新生形態(tài)為載體,加上羅輯思維、papi醬、二更食堂等平臺陸續(xù)獲得資本的青睞,所以借助源自于粉絲自身的情感驅動力形成能夠進行迅速變現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
全站高品質素材免費下載!